最勵志考生,他1歲喪父3歲喪母靠撿破爛為生,707分考上名校,跪父母墳前痛哭 - | 點知天下

happy 2022/12/21 檢舉 我要評論

這是寒門最勵志的故事,13歲的孤兒生活艱難不忘讀書,受到了媒體的關注。

2001年出生的韋仁龍,生活在廣西省河池市蘭木鄉王里村的大山中。

一歲多時父親去世,母親只好改嫁,繼父是個孤兒,生活過得很艱難,一家三口相依為命。

韋仁龍3歲時,母親得了肺癌,雖然韋仁龍當時還小,仍記得母親總在半夜裡咳嗽。

父親給母親到處借錢看病,還是沒有把母親的病治好,母親去世時父子倆站在母親的墳前哭。

雖然他不是繼父的親生兒子,此時,繼父能體會到自己也是孤兒,

沒有父母是多麼的無依無靠,生活中有多少的艱難和痛苦。

繼父就下決心把他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一定要把三歲的韋仁龍撫養成人,囑咐他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母親去世了,三歲的韋仁龍父子倆生活就更加艱難。爸爸本來是想把他留在家裡,因為爸爸是孤兒,

家裡沒有其他親人照顧韋仁龍,爸爸只好帶著他一起外出打工。

還沒桌子高的韋仁龍,幫爸爸洗衣做飯,學會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然而,好景不長,12歲時和他相依為命的爸爸,他唯一的親人也撒手而去。

孤獨的他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陪他的只有四面露壁的一間老土坯房。

這間破平房就是他的家,他父子二代都是孤兒,家中非常貧困。

這間房子是當年村委會發糧食的地方,他的奶奶沒有地方住的時候,村委會給他奶奶住,

現在都快40年了,也沒能力再造一個新房子。他想父母時,特別是一個人在家,

感覺身邊沒有一個親人,非常孤單,就跑到父母的墳前哭訴。

 

韋仁龍爸爸去世以後,他一直很努力,更加堅強地一個人生活。

舅爺讓他去舅爺家住,想撫養他,他知道舅爺家有三個孩子,如果再撫養他的話,不能維持生活,

舅爺家並不富裕也很難。過年的時候,舅爺會叫去他家吃飯,還多給韋仁龍盛些肉。

他經常想起父親生前常說的那句話,好好讀書,走出大山。他下決心不僅僅要走出大山,

還要完成學業,改變命運,實現父子倆的目標。在學校沒錢吃飯,

餓了就集中精力讀書把飢餓忘掉,中午同學們都去吃飯了,他只好留在教室忍飢挨餓。

有時實在是餓得受不了,也得堅持到放學後去菜市場拾爛菜葉,到水果攤對賣水果的說,

有爛的水果不要扔,留著讓他吃。為了解饞補充營養,就到河裡捕魚,抓螃蟹。

上山挖野菜,用竹子當水缸,做竹筒飯,這就是他的生存法則和現實生活。

 

他的情況被學生髮現了,校長知道後,到他舅爺家了解到他的情況。

他遇到了一位好校長,校長給他招集愛心捐款活動,募捐到一千多塊錢(約台幣4500元)。

他想去讀書,一千多塊錢肯定不夠他上國中,所以得想辦法賺點錢存起來,以後繼續上學。

他開始撿破爛賣錢,把別人家不要的廢品和塑料瓶收集到一塊兒,再跑到幾公里的廢品站賣掉。

時間長了,人們都認識他,就把自己家中的廢品留下來,等他來了讓他去賣。

十幾歲的小孩兒承受著各種苦難,他拚命地堅持了一天又一天,爬到芭蕉樹上摘芭蕉,

然後曬乾了再去賣。把自己辛苦掙的每一分錢都放在塑料瓶里,攢著交下年的學費。

買不起水杯,就用竹筒做成水杯,買不起書包他用編織袋做成書包

用的筆是別人扔掉的鉛筆頭,別人不用的、扔掉的東西他都能變廢為寶。

 

他是個孤兒沒有監護人,在學校別的學生都有監護人,好心的校長便做他的監護人,

給他申請國家扶持金。他的事情受到了媒體的關注,2013年《第一書記》節目組,

把他的真實生活展現給觀眾,看到電視畫面的人們流下了同情的淚水,

樂善好施的人們捐了兩萬愛心款。他感謝獻愛心的人,感謝校長師生,舅爺的偶爾接濟和幫助他的人。

2020年,他參加了大學聯考,以707分考上了北大。當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

激動地跪在父母的墳前失聲痛哭,告訴父母不管他走到哪,走多遠都不會忘記他們。

他實現了父親和他的願望,用知識改變了人生,走出大山,讓父母的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