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上午10點,在一間僅有10平米的羽絨店裡,坐著一位孤零零的老奶奶,
她戴著老花鏡,手裡不停地翻動著一本記滿名字和欠款的賬本,挨個打電話讓債主上門取錢。
她盤算著,手上共有200萬,在年前把這些錢還給人家,可以讓他們安心過個年,
她心裡的負擔也小一點。就不用像往年一樣,還不上錢,整日擔驚受怕,除夕夜也被人追債追到家裡。
算起來,這已經是她欠下8000萬巨債的第7個年頭,等還完手上的這200萬私人借款,她還剩下120多萬元的欠款。
雖然肩上的壓力依然不小,但好歹能看見一點希望的曙光了,老人一邊打著電話,一邊露出欣慰的笑容。
1
老人名叫陳金英,今年已有91歲了。在欠下巨債之前,她曾是一位有名的骨科大夫。
1931年出生于中醫世家的陳金英,在祖父、父親的薰陶下,從小就對醫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並立志成為一名醫術精湛、懸壺濟世的好醫生。
之後,她也如願進入一家醫院,做了近30年的醫生。在從醫的那些年裡,
她憑藉著自身良好的醫術和醫德,不僅口碑傳遍當地,也是出了名的為人和善,從未和患者起過糾紛、紅過臉。
並且,在日常坐診外,她還潛心研究了一套專門針對老年人腰肩疼痛的治療方案,效果很好。
但由于看診的病患有限,她一直沒能把這套方案推廣至全國,讓更多人受益,這也是她的一大遺憾。
所以,當陳金英于1983年退休之後,依然不肯閑著,她始終想要做點什麼。
最開始,她計畫生產一種裝有藥包的可擕式護具。在她的設想裡,
這套護具裡會填充進柔軟的羽絨,專門提供給中老年人穿戴,可以很好地保護中老年人受損的腰肩以及關節處。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她孤身一人去到大城市,打探市場前景的同時,
也看看有沒有什麼門路能讓方案落地。只可惜,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
一般藥品類的出售都需要資質審批,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計畫就只能暫且擱置。
失望之余,陳金英把自己的整個行程在心裡復盤了一遍,卻突然有了一個意外收穫:
護具暫時做不了了,但羽絨製品好像有很大的空間。
想到這裡,她又深入琢磨了一層:現在服裝市場上賣的幾乎全是年輕人、
兒童的羽絨服,而中老年人的羽絨服市場好像還是一片空白。
突然收穫意外的商機,陳金英一掃之前的低迷,很快再次積蓄起力量,準備大幹一場。
她拿出自己攢了幾十年的積蓄,在郊區租下300平米的廠房,註冊公司,
買齊設備,又雇來10名車工和1名裁縫,就這麼風風火火地把興華羽絨廠辦了起來。
隨後,廠裡生產出的中老年人羽絨服,一經上市,就大受歡迎,銷量喜人。
陳金英大為振奮,市場的回饋不僅證明了她眼光的精準和獨到,更讓她意識到,自己還有這方面的潛能。
于是,她更是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羽絨服的生產之中。憑藉著過硬的質量、
實惠的價格,以及適時填補了中老年服裝市場的空缺,陳金英的羽絨服在短短幾年內,
就迅速打開了市場,開了不少分店,生意越做越大。
漸漸的,小小的廠房也早已不再能承載她的事業野心,陳金英將目光投向外貿,
試圖將服裝事業的版圖再次擴大,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2004年,陳金英下決心擴建廠房,在借完銀行貸款、民間貸款後,資金仍不足夠,
她又憑藉著自身良好的信譽,得到了許多鄉親的幫助,拿到了不少私人借款。
共投入6500萬元,陳金英如願在經濟開發區建起了兩棟4層樓的廠房,占地近6000平米。
2005年,陳金英迎來自己事業上的巔峰時期,興華羽絨廠順利搬遷至新的廠房,
而裡面的工人,從十幾人迅速擴張到幾百人。
最紅火的時候,陳金英的羽絨廠光是一年營業額就有4000多萬,利潤高達800萬,
她還因此被當地人譽為服裝界的傳奇人物。
那時風頭一時無兩的陳金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接下來的短短幾年裡,
她將迎來事業的飛速衰退。
2
曾經,得益于陳金英看待市場的獨到眼光,讓她的羽絨廠在恰當的時機應運而生,
一飛沖天;同樣,也由于陳金英的傳統和固執,忽略了市場的飛速發展、變化,使得羽絨廠很快陷入經營危機。
原本,陳金英廠裡生產出來的羽絨服質量過硬、價格低廉,是廣受市場歡迎的一大原因;
但也正是由于質量太好,穿幾年也沒有損壞,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款式越看越老舊、
過氣,漸漸無法激發起中老年人購買的欲望,以至于廠裡的羽絨服大量滯銷。
而陳金英不但沒有意識到羽絨服的款式、審美需要升級,更忽略了羽絨製品原本可以一體化經營,
全方位滿足市場的多樣需求。導致她的服裝廠,在市場上一再被同行趕超,愈發顯得其經營理念老舊、落後。
最致命的是,因為興華羽絨廠常常都是陳金英一人說了算,
興盛的時候並未有人說過什麼,但隨著頹敗之勢越來越明顯,廠裡就有股東坐不住了,先後提出退股、撤資。
這種種原因,導致陳金英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資金鏈,一下子斷裂,羽絨廠就此停工,再也無法經營下去。
2011年,面對著一地的爛攤子,陳金英依舊不肯撤退,她不肯選擇那個更為容易的決定,
不肯宣告破產用以躲避債務;反而,她選擇面對,決定對自己的欠下的債務負責到底。
這個決定引起了陳金英周圍許多人的不解,但陳金英只是覺得:「欠了別人錢是一定要還的。」
而那時,時年80歲的陳金英,因為多年創業,陸陸續續共欠下了8000萬的巨債。
3
儘管承諾了一定會還清欠款,但陳金英的家門口還是常常被上門要債的債主們堵得水泄不通,
手上但凡有一點錢,就會立刻被催得最兇的債主要去。
為了償還銀行債務,陳金英早已將廠房,以3600萬的價格賤賣出去;
自己在市區買下的兩套房以及家產,也都通通變賣用來還債。
但即便如此,也還是有一大筆欠款暫時難以償還。無奈之下,她想到壓在倉庫裡的2萬多件羽絨服。
一邊無限哀痛著往日的榮光,一邊還是寄希望于曾經的事業,陳金英來不及細思,
便快速決定還是繼續靠售賣羽絨服來還債。
2012年,陳金英再次振作起來,找來幾位熟悉的工人,租了一間小廠房,
拿著手上為數不多的錢置辦了一些必需的機器,再次生產起羽絨服。
但這一次,陳金英再沒有剛開始做生意時那邊的順暢了,銷路依舊難以打開,
羽絨服依然滯銷,年底的時候,她甚至付不起工人的工資。
然而,她還是一如既往地不肯放棄,上門的顧客太少,那她就索性自己出門尋找顧客。
為此,她每天去到人流量密集的街頭、老年公園,擺地攤兜售羽絨服。
冬天的時候羽絨服最好賣,為了多賣一點,陳金英更是會在5點起床,頂著寒風出門擺攤。
冬天的戶外,寒風凜冽,她常常待不到一會兒,手指就凍木了。
卻也從來捨不得早回去,經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整個人一邊冷得發抖,一邊固執地守著生意。
但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在陳金英忙著沿街售賣羽絨服時,
老伴突然去世了,這讓向來堅強的她再次失去精神上的依靠。
子女們心裡很是心疼母親的境遇,再三表示要幫她還債,但陳金英始終不肯。
在她看來,「錢是我借的,我不會讓他們(孩子們)插手,我自己承擔。」
從痛失老伴的傷痛中走出來後,陳金英再次出現在街頭巷尾,繼續擺地攤售賣羽絨服。
這一次,她完完全全,只有自己一個人把債務扛下去了。
就這樣,靠著每天起早貪黑地擺攤,日復一日的沿街叫賣,陳金英一筆筆地還著手中的債務。
2015年,陳金英在家裡騰出10平米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店面,專門用來售賣羽絨服,
但苦于身處社區,客流量極其有限,讓陳金英很是苦惱了一段時間。
但幸好,那時隨著她誠信還債的事蹟漸漸傳開,許多媒體爭相報導了她的故事,
她也被評為「全國十大守信人物」。
許多人被她的經歷所打動,他們不約而同去到陳金英的店鋪裡購買羽絨服。
同時,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們,也都十分熱情、積極地幫陳金英做著宣傳,一起幫她擴大銷量。
但隨著知名度的提升,售賣羽絨服的火熱,一部分債主上門來找陳金英催債的次數也更頻繁了。
儘管陳金英一再保證,會還掉所有的欠債,但這些債主,依然爭先恐後地前來造訪,紛紛催促優先還掉自己的欠款。
那些年裡,每每臨近年關,都是陳金英最艱難的日子。那時的她,總是被債主逼得無處可逃,被迫忍受責駡,
就連除夕夜也不得安寧。一直熬到2018年,她才終于能看到一點希望的曙光。
4
2017年時,陳金英的欠款仍舊還有一百多萬,倉庫裡也依舊積壓著大量庫存。
有不少商家被其故事打動,伸出了援手,開始在網路平臺幫她銷售羽絨服;
還有一些網紅,直接去到陳金英的店鋪,現場幫她直播賣貨。
而麗水市婦聯、麗水市慈善總會等一些組織,也都紛紛伸出援手,號召市民獻出愛心幫助老人;
麗水市慈善總會還採購了一批陳金英的羽絨服,用來分發給養老機構、敬老院等。
就這樣,靠著社會上的説明,網路銷售,到了2018年時,也就是文章開篇描述的畫面,
陳金英終于還清絕大部分欠款,只剩下老家那邊120多萬的欠款。
心中多年積壓的巨石,慢慢碎成了一顆小石頭,陳金英在得空喘息的同時,
也不忘感激社會各界的幫助,為此她特地寫了一張感謝信,
把每日收入和還款額都明明白白寫在上面,也算是對人們的一個公示。
不僅如此,87歲的她還專門去到敬老院,給140多名老人送去了價值8萬多元的羽絨服,
做這些事情也不為別的,只因為她曾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她也想把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而這也不是她做的第一筆公益,早在事業高峰期,她就積極做著公益,
曾經捐贈善款240萬多元,還有價值幾十萬元的羽絨製品。還債的那些年裡,
公益也沒有斷過,她依舊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捐贈善款或物資。
2019年,88歲的陳金英再也折騰不動了,
她停止了生產羽絨服,並租下一間20平米的小店面,繼續銷售羽絨服。
熬過被巨債追著跑的9年,她終于能夠放緩步調,一筆一筆地靠著過去的庫存賺錢、還錢。
2021年2月5日,年滿90歲的陳金英,專門回了一趟老家,
還給侄子陳其德28萬元,這一筆債務,是她還款十年來,8000萬巨債中的最後一筆債務。
還清之後,陳金英終于舒舒服服歎了一口氣,她終于能放下擔驚受怕、提心吊膽,真正享受一次過年的感覺了。
無債一身輕的滋味,陳金英在90歲時才又終于嘗到,她忍不住感歎:「今年過年真高興啊!」
開開心心過完年,陳金英又起了一番折騰的心,
這一次,她立志考取一個中醫醫師資格證,並且目標是活到100歲。
陳金英的故事裡,誠信無疑是最為動人、也最為不易的一環,她是當之無愧的誠信典范。
然而,除此之外,她身上還有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閃光點,那就是——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她讓我想到了羅永浩,他們的經歷也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夢想跑去創業,
創業失敗了然後坦然面對、積極還錢。
他們好像永遠不會被打敗,永遠忠于自己,熱烈地活著。
他們也都一樣的愛折騰,對待自己熱愛的事情,永遠懷有一百分的熱情,和不顧一切去踐行的勇氣。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擁有這種質量,永遠積極,永不被生活打敗。